郑州政务服务网
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工作专题 每周一星 正文
【每周一星】第42期:扎根基层 这位博士生找到自己的事业和远方
来源:本站  时间:2020-10-12 20:56  


▲双创期间,刘守强(右)带领办事处党员干部们入户开展问卷调查

不到9点,当记者来到高新区沟赵办事处准备采访党工委副书记刘守强时,被工作人员告知他已经在村里了,“岗崔村要选新书记,强哥这几天都在村里一一跟党员谈话呢。”

果不其然,在岗崔村的党群服务中心的一间会议室里,刘守强早已坐定跟党员们拉起了家常。

因“课题”与基层结缘

2008年,从郑州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刘守强站在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当时不仅通过了大学生村官的考试,也考上了本校博士生。但是受费孝通先生所著的《江村经济》影响,我想到社会上去看看,探寻江南村庄和河南村庄之间的共同点。”带着这一“课题”,刘守强将博士生成绩保留,踏上了服务基层的道路。

谈到身份的转变,刘守强对自己的定位很明确, “来了,就没有什么硕士啊、博士啊,就是普通的基层干部,就是为人民服务。”在沟赵办事处工作的十几年里,刘守强待在村里的时间比在办公室多得多,用他的话讲,“不尝百家饭不知民之疾苦,不进百家门不知民之艰辛”,所以无论是大雨滂沱,还是烈日高阳,都阻挡不住他用脚步丈量民情的步伐。

通过深入走访、交谈、记录、分析,融入基层生活的他,更加了解基层最真实的运转情况,体会人民群众的信任和重托。

学习之旅永不止步

在基层摸爬滚打一年后,刘守强决定继续深造,打牢知识功底、积蓄前进能量。2009年到2013年,刘守强开始了4年边读博边工作的“艰苦”历程。因为被临时借调到市里,不仅要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掌握新的岗位职责、完成新交办的各项任务,还要承担繁重的学习任务。提起当时的生活,刘守强打趣道,“感觉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真的是扛不下来。”

作为底蕴深厚的人文学科, 他所学的历史学专业,涉及广博的知识和海量的阅读,对创新的观点和理念也有较高的要求。“当时,每天下班都会保证5个小时看书和写作的时间,从论文选题到校正基本上花了两年半的时间,学到凌晨3点都是常态。”博士毕业那年,他保质保量的完成了25万字的论文,还获得了导师的一致认可。

直到现在,刘守强仍保持阅读和学习习惯。他认为,学习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课题,特别对于基层这一淬火加钢的练兵场,当好一名合格的基层党员干部需要不断“解锁”新技能。为此,他会特意抽出时间带领年轻干部们走遍办事处下辖的每个村、每个社区,叮嘱他们要从群众的角度出发打通工作堵点。“基层是个大课堂,群众是最高明的老师。”刘守强说。

“高材生”在基层,也有诗和远方

为什么“高材生”会到基层来?也许放在以前,刘守强会回答是出于好奇和一份稳定工作,但是现在对他来说,是与群众的羁绊和百姓的幸福生活。 

据了解,现在沟赵办事处基层党员干部中,像刘守强一样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至少有7人。从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懵懂,到如今耕好一方“责任田”,硕士毕业的办事处党工委书记王凤霞深有感触,她说,“当初在选择职业的时候觉得这是一个锻炼机会,能够为人民服务也是一种荣幸。慢慢在工作过程中,对脚下这片土地产生了感情,也收获了群众的支持与肯定,让我们更加热爱这份工作,更有勇气、更愿意去奉献。”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声音认为,“高材生”去基层是一种“浪费”,甚至觉得他们多是“书呆子”,办不好基层的事。但他们用实际行动打破了这种论调,“自己所学专业也许不能在工作中体现,但大学培养的思维方式、知识积累和开阔眼界都对工作很有帮助。”刘守强说。 

对他们来说,基层也有诗和远方,也许是为群众解决困难后一句感谢的话语,也许是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顺利“摘帽”,也许是村民回迁新居脸上洋溢着笑容……他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把基层作为锻炼自身的熔炉和施展抱负的舞台,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