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4到10:30,显示他到过莲花街,他说当时在做核酸,对不上。”
“问,继续问他具体是在哪做的核酸。”
这是1月12日上午,记者来到高新区流调中心后,频繁听到的对话。
在高新区双优酒店顶楼,最东面的房间,六张桌子前坐满了流调人员,有的在打电话联系,有的用纸笔、电脑飞速记录,有的几人讨论比对信息……这里是高新区流调中心主阵地。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由16名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和48名高校志愿者组建而成的高新区流调中心迅速投入战斗,他们用专业的知识、严谨的态度、无私的精神,做着调查,及时封锁扑灭疫情传播的触角。
今天,已经是他们连续工作的第9天。
十四天的轨迹 究竟咋调查?
“流调”即流行病学调查,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它是切断传播路径的关键环节。发布的一份份流调报告,都牵动着全社会的心。流调人分秒必争,像福尔摩斯一样调查、推理、核对新冠病例轨迹,用报告同病毒对抗,切断疫情,保护大众。
据流调中心负责人介绍,流调要求4小时内出涵盖近四天行程的核心报告,24小时内出涵盖近十四天行程的详细报告。这样短的时间,如何快速让新冠病例回忆起自己的轨迹,同时确保轨迹的准确性、真实性呢?
▲工作人员在记录信息
对于普通人来说,几天前下楼扔个垃圾、接孩子的途中捎两把菜,很难和“出门”联系在一起。流调大队负责人向我们说起一个经历。他们调查时,老太太说自己“哪也没去啊,就每天接接孙子”。仔细核实了大数据轨迹后,他们发现,病例有在超市、菜市场的消费记录。“您再想想,x月x日几点几分,您买什么了?是不是去过超市”,通过一步步耐心提示,最终保证了轨迹的准确完整。
工作重任务紧 生活?工作?
流调工作作为切断疫情传播链的重要一环,意义非凡,它不仅要确定病例本人的信息、住址还要有家庭成员信息、都了见谁。“你怎么连我几口人也要问,查户口啊?”在调查中,过于详细的询问,也会让部分群众产生抵触情绪,但流调人员也会耐心解释,最大程度获得群众理解。
谈起工作,“连续”出现的频率最高。“晚上常态工作到12点,遇到疫情24小时就工作了。连续几天都是这样。”“从3号到现在没休息,连续作战。这个东西很细,晚上、下午、夜里面都可能接到通知。”在流调中心,24小时待命、随时进入状态,是每个人的标配。
其中一位工作人员范柯说:“我有俩孩子,一个八岁、一个五岁,我确实照顾不了家里。但是流调工作意义很大,如果没有我做工作,没有我们做工作,不知道病例接触了谁、不知道哪里要管控哪里不要,我们的防控工作咋进行?”她告诉我们,孩子交给老人在带,特殊时间家人也很理解。
高学历志愿者 他们咋来的?
“你好,你是XX吗?我们是高新区疾控中心,了解到你与病历XX有过接触,需要对您进行轨迹调查。”韩雪雅是个学生头、带着眼镜,说起话来柔柔的女生,看着很文静,这是她进行流调时,常用的开头。
1999年出生的韩雪雅,今年在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读研究生一年级。她说,之前一直有来帮助流调的愿望,今年学院通知大家志愿报名,就抓住机会过来了。和她一起的,还有46名郑大的研究生、博士生,以及1名老师。谈及感受,韩雪雅坦言,工作确实比较辛苦,做流调需要很细心。但是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说起这些“强援兵”,流调中心的负责人夸赞道:“这些学生有很强的理论知识,思维反应很快,一点就透。”
接受完采访后,这些工作人员都不约而同地迅速返回工作岗位。屋内,工作人员三人一组,相互讨论,夹杂着键盘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