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政务服务网
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关注 正文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郑州高新区:争当创建知识产权强市的先锋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时间:2017-09-04 15:44  
        彭瑞华 本报记者 李争粉  
        近日,郑州市召开知识产权强市暨专利导航实验区建设工作会议,贯彻落实中央、河南省有关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决策部署,安排部署郑州市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工作,推进专利导航实验区建设。
        郑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新亭在会议上表示,郑州高新区要在郑州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和专利导航实验区的进程中担当高新责任,奉献高新智慧,做出高新贡献。
        知识产权工作全省领先
        经过26年的建设和发展,郑州高新区初步具备了创新源头集聚、创新主体集聚、创新人才集聚优势和体制机制优势。未来3年,郑州高新区知识产权工作要发挥好这些优势,实现5个领先。
        一是知识产权“ 量”和“质”全省领先。2016年,郑州高新区专利申请量达到10383件,为河南省惟一年专利申请量超万件的县区。2019年申请量达到1.7万件,万人有效发明拥有量达到120件,PCT途径专利申请量60件。主要指标保持河南省领先,追赶全国先进高新区。
        二是知识产权运营全省领先。努力把北斗产业专利导航项目做成品牌工程,把北斗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建设成为品牌区域。大力推进专利交易许可,2017年交易额达到1亿元,2019年达到3亿元。
        三是优势企业培育全省领先。每年新增省级以上强企3家,新增贯标企业20家。2017年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认证企业达到80家,2019年达到120家以上。
        四是知识产权服务全省领先。发挥全国科技服务业试点园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的作用,依托睿信、河南专利孵化转移中心2个国家服务品牌机构,带动一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在郑州高新区形成物理集聚和功能集聚,2017年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达到20家,2019年达到30家。
        五是知识产权氛围全省领先。强化、深化、细化、升华宣传与培训,与郑州高新区服务机构、众创空间、优势企业、创新团队等互联互动,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活动,不断增强知识产权意识,提升知识产权工作能力,营造知识产权浓厚氛围。
        五招发力争当知识产权强市先锋
        争当创建知识产权强市先锋,郑州高新区还将进一步发力,突出5个发展重点。一是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强化科创链。围绕智慧产业、北斗导航、机器人、3D打印、物联网造等新兴产业,大力培育知识产权密集产业、知识产权强企和专利大户。拓展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推动知识产权国际化,每年通过PCT途径申请专利增长30%以上。
        二是推进知识产权转化,强化产业链。建设好北斗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同时积极开展其他产业的产业规划类和企业运营类专利导航,早日申请建设国家专利导航实验区。建设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开展专利交易、许可,每年增长30%。争取3年推进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上市2家,“新三板”挂牌50家。
        三是推进知识产权资本化,强化金融链。推动完善落实知识产权金融扶持政策措施,优化知识产权金融发展环境,建立与投资、信贷、担保、等工作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机制,拓展专利持有人实现价值的途径。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2017年质押融资达到1.5亿元,2019年突破3亿元。
        四是深化知识产权管理,强化政策链。参照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省市知识产权政策和广州“美玉十条”等政策,在运营、微导航、专利维护费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知识产权联动机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领导小组定期研究知识产权工作,组织财政、人事等部门共同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形成支持知识产权工作发展的合力。成立知识产权专家委员会,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和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者,为知识产权工作提供指导和建议。开展知识产权评议。对重大项目建设、重大经济活动等,邀请专业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评议,减少知识产权风险,并形成制度。开展理论研究。对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深入调研分析,每年组织2个软课题,形成理论成果。
        五是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强化保护链。知识产权与科技、公安、工商、质监等协同联动,定期联合执法,严厉打击各种冒充专利和假冒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维护消费者权益和市场秩序。加大司法保护融入力度。与省、市、区法院知识产权庭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定期沟通,资源共享,争取在郑州高新区设立知识产权法院,2018年设立知识产权巡回法庭,建立快速维权机制。加快构建企业知识产权自我保护机制。引导企业与职工签订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加强企业知识产权联盟、行业协会、知识产权社团等民间团体知识产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开展专利保险,以市场手段、行政手段、司法手段相结合,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