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政务服务网
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关注 正文
河南日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一周年——聚焦创新 重点带动 砥砺奋进
来源:河南日报  时间:2017-04-17 09:19  
        □本报记者 张莹  通讯员 赵翔宇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使郑州高新区迎来千载难逢的新机遇,带来创新和发展的巨大动力,并结出累累硕果:2016年,郑州高新区GDP实现248亿元,同比增长8%;部分关键指标进入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在全国157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最新综合排名上升至第12名,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排名上升至第7名,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升至第7名,孵化培育能力位列全国第2名。郑州高新区成为创新资源集聚高地、创新创业热点区域。
        A聚焦创新高起点谋划核心区
        2016年4月5日,国务院发文批复同意郑洛新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州高新区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郑州高新区高起点制定了战略定位:总体定位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实现“六区合一”,把郑州高新区建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新兴产业发展示范区、科技金融创新试验区、双高企业成长样板区、国际化创新发展先导区、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
        根据规划,到2020年,示范区将递交优秀答卷:未来科技城基本建成,成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标志性区域、支撑性区域和成果展示区域。年实现GDP500亿元。
        科技创新能力保持全国前十,R&D投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提高到5.9%,科技进步贡献率由65%提高到70%。年专利申请量突破1.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4000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由82件提高到120件。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7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型研发机构达到15家。新增市级以上研发机构200家。每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0家,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65%提高到70%,科技服务业占比由30%提高到40%。
        “121”产业架构基本形成,战略性产业(北斗导航与遥感产业)、支柱性产业(信息技术应用产业和智能装备制造业)、驱动型产业(科技服务产业)协同发展。北斗导航及遥感产业、物联网产业、中国地铁城相关产业、可见光通信、3D打印产业等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北斗云谷”、“中国地铁城”成为国家品牌。上市企业和“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150家。
        创新创业生态更加完善。体制机制取得重大创新改革成果;“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培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孵化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到2万家,孵化能力在全国高新区位居前列。引进天使基金、风投基金、创投基金等科技金融企业50家以上,初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B重点带动着力实施“五大工程”任务
        围绕战略地位和发展目标,郑州高新区重点确定了着力实施“五大工程”任务。
        实施“创新引领工程”,建成中原自主创新高地:一、集聚高端创新资源要素,谋划建设郑州未来科技城。占地50平方公里,总投资600亿元。其中郑州高新区辖区内24平方公里作为起步区。主要包括:科技创新城,占地2000亩、投资100亿元,主要为科研办公、公共实验室、实验设备等公共技术平台。2018年底前力争引进清华、华中科大、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及国际高校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引进中科院软件所、电工所,与中科院大学合作建设大学双创学院,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共建航天军民融合先进技术研究院;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的研发基地、区域总部;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聚集北斗导航、无人系统、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等产业集群;高端产业园区,包括大数据产业园、亿达国际软件园、北斗产业加速器等;创业小镇,打造省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示范区和集中区;国家高端创新平台,依托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积极争取信息安全、可见光通信国家实验室,依托郑州大学等,积极争取大科学中心;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科技金融创新区。二、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围绕“杀手锏”产品、“专、精、特、新”产品和重点新产品,开展专利布局,培育20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示范企业。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园区,力争2019年获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示范园区。围绕北斗、信息技术、轨道交通等领域,实施专利导航项目,申报建设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
        实施“创业领航工程”,培育国际一流创业生态。大力发展专业化众创空间。鼓励骨干企业、高校院所依托自身优势,围绕北斗导航、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牵头建立专业化众创空间。到2020年,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达到10家。推动科技金融创新。设立高新区天使投资引导资金,联合创投机构、天使投资人、高校院所和骨干企业等共建天使投资基金。到2020年,高新区各类股权投资基金总规模达到100亿元。
        实施“产业培植工程”,塑造世界级新兴产业策源地。构建以北斗导航与遥感为战略引领,以信息技术应用和智能制造装备为战略支柱,以科技服务业为战略支撑的“121”产业架构,全力建设“北斗云谷”和“中国地铁城”。培育北斗导航与遥感、信息技术应用、智能装备制造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依托“中部地区培育中小企业创新集群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工程,每年培育瞪羚企业不低于150家。培育“独角兽”企业,到2020年,高新区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科技型企业达到10家。
        实施“开放提升工程”,构筑内陆国际化发展高地。积极开展与中关村、深圳、上海张江、武汉东湖、西安等国家自创区的交流合作。积极对接硅谷、以色列、德国等全球创新高地,探索“一对一”个性化合作模式,建立高新区国际“朋友圈”。
        实施“体制改革示范工程”。积极推进政策先行先试,优化科技创新发展机制,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企业创新支持机制。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按企业研发投入额的一定比例进行补助。制定《郑州高新区条例》。明确高新区法律主体地位、规格、权限等。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C砥砺奋进 示范区效应初步显现
        示范区获批一年来,郑州高新区在迈向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中心的道路上砥砺奋进,成效初步显现。
        “国字号”牌子增多,创新平台更加广阔。郑州高新区部分关键指标进入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在全国157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最新综合排名上升至第12名,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排名上升至第7名,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升至第7名,在2016年科技部发布的高新区孵化培育能力评估中,郑州高新区位列全国第2名。相继获批全国科技服务业试点园区、全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试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河南省专利导航产业发展试验区。
        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创新高地特征更加凸显。大力引进和建设高端研发机构。郑州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入驻30个创业团队,被认定为“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和“河南省众创空间”;郑州信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挂牌并运作良好;与郑州轻工业学院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已经签约;三磨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正加快推进,新申报市级以上研发机构51家,新建院士工作站2家,新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获批郑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占全市的32%;市级重点实验室8家,占全市的30%。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全年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28家,通过认定118家,占全省的近1/5;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达到1000家,占全省的近1/10;申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共220余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6项,超过全市的1/4,其中特等奖4项,占全市4/5。抓好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全年申请专利8000件,万人有效发明拥有量达到90件,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和河南省专利导航产业发展试验区。大力引进高端创新人才。26个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入选全市“1125聚才计划”,占全市入围总数的1/4,获批资金共计8350万元,位列全市第一。
        创新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创新生态更加优越。完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全年对科技创新企业、创新团队等奖励突破1亿元。加快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综合体、智能装备制造创新创业综合体、威科姆创新创业综合体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新投入使用孵化近20万平方米,入驻科技型企业500余家。新增众创空间22家,占全市的55%、全省的30%;其中,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4家,汉威电子传感器众创空间入选首批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全省仅有2家,全市仅此1家。
        高端项目加速进驻,创新主体更加壮大。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围绕主导产业“四力”型项目,积极开展大招商活动,全年新签约主导产业重大项目19个,总投资约170亿元包括亿达软件园、新华三大数据基地、猪八戒网众包平台、天安数码城、腾讯众创空间等。郑州大数据应用产业园、北京盛景网联创新服务高速骨干网项目、合肥三元联创跨境电商产业园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加紧对接。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智能装备产业园、河南移动数据中心、中国联通数据基地、石佛艺术公社等项目进展良好。
        科技金融结合取得新的进展。成立规模2.5亿元的北斗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积极引进社会基金投资。上市企业达到1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数达到67家,约占全省的1/5,其中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全国高新区排第五位。
        数说2016郑州高新区
        2016年,郑州高新区GDP实现248亿元,同比增长8%;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4亿元,同比增长5.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9亿元,同比增长12.4%;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4亿元,同比增长21%;完成域外资金119亿元;完成实际利用外资2.9亿美元。
        郑州高新区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2016年经国务院批准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并成为示范区核心区。郑州高新区管辖面积99平方公里,下辖5个办事处、39个行政村,总人口约30万,拥有各类企业1.6万余家。在全国157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最新综合排名第12名。
        引进了亿达科技、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河南移动数据中心、华强电子高端服务业基地等一批超过50亿元的重大项目投资入驻。目前,全区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105家,10亿企业14家,超百亿企业1家,全区营业总收入突破1500亿元。
        已形成电子电器产业园、电子商务产业园、大学科技园等一批产值超百亿的园区;新谋划的亿达软件园、智能装备产业园等9大园区即将开工建设;通过中部软件园、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和电子商务产业园的发展,已集聚了全省70%以上的骨干软件企业和80%以上的动漫企业、网络企业、电子商务企业。
        培育了一批主导产业创新型骨干企业,目前全区科技型企业超过4000家,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23家。助推12家公司上市,约占全省的1/10;67家企业新三板挂牌,约占全省的1/5。
        新注册企业5252家,同比增长69.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80.9%,提升12.7个百分点,同时新增10亿元以上骨干企业3家。
        实施省市重点项目34个,新增投资超100亿元,项目开工率、立项审批、联审联批和投资额等任务均超额完成。2016年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融资86.64亿元,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7家,总数达到67家,占全省近五分之一,位列全国高新区前列。
        新增市级以上研发机构19个,占全市认定总数的50%以上。同时,新增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家,占全市认定总数的57%;新增15家企业的22个产品被认定为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占全市认定总数的73.3%。
        全区各类科技人才10万余人,驻区院士12人,市级以上创新团队122个,市级以上创新杰出人才129个,全省仅有的3个国家级创新团队均在高新区,科技人才密度居全省之首。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