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企结亲记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王延辉/文、图
“我们都是来结亲的。”5月16日一大早,汇源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兴华兴冲冲地赶到了位于中原科技城的哈工大郑州研究院,赴一场特殊的“相会”。
“企业要转型发展,产品要迭代升级,有不少技术难点急着攻克,跟科研机构前沿技术资源深度对接上,会少走弯路。”刘兴华直言。
“我们都是带着技术需求来的!”更多民营企业家的想法与刘兴华不谋而合。当天,由郑州市科技局、郑州市工商联牵头组织,70余家民营企业负责人走进了哈工大郑州研究院,搭建起民营企业与科研院所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桥梁。
位于巩义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的河南新昌铜业集团有限公司是河南省大型民营铜加工企业、河南民营企业20强。参观完哈工大郑州研究院科技成果展厅和重点实验室,新昌铜业研发部负责人王立杰就找到了哈工大郑州研究院院长刘铭辉,抛出了“需求清单”。“目前,公司正在研发生产高性能铜靶材、铝靶材和高精密铜基散热器片,希望通过整合研究院的尖端研发资源和实验平台,共同解决当前面临的产品性能瓶颈问题。”他急切地说。
政企研联动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现场对接会上,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发布了涵盖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领域的49项可转化科技成果,引发各企业广泛关注。
汉威科技每年产销各类传感器超5000万支,气体传感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5%,全球排名第二。“这么多年,我们很多成果是与高校、科研院所一起创新创造出来的,与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在柔性机器人、大数据分析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汉威科技董事长助理刘凤军说。
早在2022年,郑州佛光发电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就与哈工大郑州研究院结缘,双方开设了“材料与化工硕士班”“能源动力硕士班”,通过院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培养高层次人才。“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期待和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合作和智慧能源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研制,构建基于大模型的智能体。”佛光发电副总经理张世蕾满怀憧憬地说。
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大动作频频。前几天,河南省发布了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着力解决经营主体反映最集中、最迫切的诉求与困难。
“初创企业往往面临技术突破的挑战。”在政府牵线下,引力琥珀人工智能创始人高逊第一次走进了哈工大郑州研究院,收获满满,“我们正在探索短剧生成与智能交互的融合应用,哈工大在自然语言处理、多模态交互领域的研究成果恰好能填补我们的技术缺口。”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一流大学正在“链”动河南。目前,郑州市已引进8家一流大学、8家科研机构建设郑州研究院,构建起“企业出题、院所答题、政府助题”的联合创新模式。
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与河南省、郑州市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哈工大郑州研究院聚焦医学健康、光电融合两个重点领域,以及电子信息、新能源、智能制造、智能建造四个主攻方向,累计招引各类科研人才200余人、培养硕博研究生1700余人、孵化科技企业42家,获批设立河南省首个工信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共建河南省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创新中心、功能金刚石材料创新中心等,助推资源入豫、人才来豫、科创在豫、成果留豫。
“我们的院训就是‘规格严格 功夫到家 追求卓越 出彩中原’,很多企业的真需求与研究院的科研领域布局高度契合。”刘铭辉说,“我们将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创新资源优势,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赋能河南民营企业技术升级和创新发展。”
当民营企业与科研机构结上亲,双向奔赴、破题解难,自然也会结出“创新果”“发展果”。
责任编辑:王冰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