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政务服务网
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工作专题 每周一星 正文
【每周一星】第1期 80后小伙儿撒播“生命种子”,传扬人间大爱
来源:郑报高新融媒体中心  时间:2018-08-18 18:40  
当他(她)从你身边走过,其貌不扬,衣着普通,温和忠厚,不善言谈,你可能不会关注到他(她)。他(她)是丈夫,是儿子,是妻子,是母亲,他(她)还可能是基层党员、企业职员、人民教师、环卫工人等,总之,他(她)是你眼中的普通人。

开栏的话

当他(她)从你身边走过,其貌不扬,衣着普通,温和忠厚,不善言谈,你可能不会关注到他(她)。他(她)是丈夫,是儿子,是妻子,是母亲,他(她)还可能是基层党员、企业职员、人民教师、环卫工人等,总之,他(她)是你眼中的普通人。

然而,正是这些普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了青春,温暖了社会,推动了历史前进的步伐。从1988年启动筹建到2018年革新蜕变,从一片庄稼地到智慧新城建设,高新区30年来的巨大变化,离不开万千普通人的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

今天,我们特别为他(她)们开设“每周一星”专栏,为您讲述普通人不普通的故事,弘扬高新正能量,传递高新好声音,展现让芳华绽放在这片热土的基层党员、普通劳动者传递向上的风貌!新时代,为他们打call!


17日上午7点半,高新区管委会80后小伙子贾培科像往常一样走进办公室,他有些学生气的面庞上洋溢着笑容,看起来像邻家哥哥一样亲切。拿起办公桌上的文件,他开始认真翻阅了起来。

这个小伙子是谁?在他身上都发生过什么不普通的事情?故事呀,得往前说。

去年冬天,贾培科的母亲打开电视,调到自己喜欢的新闻频道,结果竟然看到自己的儿子出现在电视上,而且还是躺在病床上的画面。这下老太太有些坐不住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她马上打电话给儿子,这才了解到事情的经过。

原来,儿子是在做好事呢,躺在病床上的他正在为一个7岁白血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这种救人的好事,得到多家媒体的关注,自然上了电视。

贾培科怕爸妈担心,就没有提前说。贾培科的母亲听完儿子这一番话,当即表态:“儿子,这是好事啊,我和你爸都支持你,你是党员,我们为你感到骄傲。”

2018年1月8日上午,郑州的冬天寒风凛冽,河南省肿瘤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却洋溢着爱的暖流,高新区管委会80后公务员贾培科躺在病床上,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为广州一名素不相识的7岁白血病患者捐献“生命种子”。他是河南省第660位、郑州市第246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更是河南省2018年第一位捐献者。

贾培科出生于1986年,2012年6月竞聘为郑州高新区大学生村干部,分配到双桥办事处,2016年6月通过高新区公开招聘成为高新区管委会的一名基层公务员,2017年5月—2018年7月,到枫杨办事处进行下派锻炼,期间,于2017年12月被任命为枫杨办事处丁楼村第一书记。

在每一个岗位上,他都认真负责、勤勤恳恳,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基层事务琐碎繁多,他却没有半点怨言,在自己的岗位上,将每一件小事处理好,日常表现受到领导同事广泛好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不断提升。通过自身努力,目前在高新梧桐园区运营中心区任企业服务部副部长。

2016年3月,贾培科一位同事的母亲得了急性白血病,急需血小板,他听说之后,第一时间为同事母亲捐献了血小板,没有一丝犹豫。在捐献过程中,贾培科了解并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希望有机会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再用另外一种方式挽救别人。

贾培科本身学医,后来也在卫生系统工作,周围有不少同事也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不过结果都一样:没等到配型成功的电话。

2017年9月,没想到仅仅过了一年半,贾培科就与一名7岁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让周围同事羡慕不已,他自己也忍不住感叹,“运气太好了。”

因为当时刚借调到街道办事处工作,贾培科日常工作十分繁忙,为了让那位7岁白血病患者早日摆脱病痛折磨,他尽力抽出工作以外的时间来配合医院,短短3个多月就走完了捐献前的所有流程。 

2018年1月8日上午11时50分,在河南省肿瘤医院,贾培科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混悬液196毫升。

捐献过程中,省市红十字会及领导亲临现场为他加油打气,并颁发了由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河南省红十字会及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河南省分库郑州市工作站等分别授予的荣誉证书。面对捐献现场十余家新闻媒体的采访,他道出了心声。

“我在学校入党,如今已有近十年党龄,共产党员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员,就要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捐献造血干细胞更不例外,能救人是一件幸事”,“希望借此能展现年轻人的精神风貌,让社会多一些正能量”。

患者家属给贾培科的感谢信中写道:

“传递大爱去关怀别人、回报社会,我们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我们一家对您的感恩之情,在我们孩子最困难的时刻,您用您的大爱,用您的无私奉献来拯救她。您的大恩我们不知如何才能去回报,也无法用什么价值去衡量。只能在他人有困难之时也学您用大爱去关怀别人,只能教育孩子用大爱去关怀别人、回报社会”。

贾培科读后非常感慨,“能够重燃他人生命之光,是一名机关党员在普通工作岗位上都应尽的义务,刚入库没多久就配型成功,这也是我和这个孩子的缘分,由衷希望她在经历过这次病痛之后能够健康长大,用爱去回报社会”,“还有很多患者依然在等待,这个社会还需要更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带动身边的人,这样爱心才能得到传递和发展。”说这话的时候,贾培科的眼中闪耀着光芒。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