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政务服务网
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区内动态 正文
河南商报大篇幅报道我区石佛办事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事迹
来源:河南商报、管委办公室、石佛办事处  时间:2017-05-11 12:10  
    今日(5月11日),河南商报大篇幅报道我区石佛办事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以下为详细内容:   

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开展以来,进工地控扬尘,入企业查排污  既当环卫工,又当“侦察员”——这就是基层环保人


    在线荐稿记者博客联系记者
    河南商报记者 杨桂芳
    河南商报记者 杨桂芳
    今年2月份,郑州高新区石佛办事处成立了环境保护与监督管理办公室,张振杞从其他部门调了过来。
 作为一名环保新人,他开始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只有模糊的认识,但没想到实际工作中,他得下河捞垃圾,得当侦察员找污染源,去工地宣传时甚至还得与没拴链子的恶狗对峙……
 环保工作有累也有泪,但张振杞说,他和同事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这份工作的意义,越干越有劲儿。
 【日常】
 昼夜轮班 24小时监管  
 2017年2月,张振杞成为石佛办事处新成立的环境保护与监督管理办公室的一员。刚开始他对“大气污染防治”还不够熟悉,等忙活了一通后,他得知还要治理河渠污染、整治小散乱差污染企业。
 他和同事们一起,花费两天时间“扫街”,把辖区里178家企业逐个敲门并登记在册。看着这么多企业和在建工地,张振杞知道要把这份工作干好需要付出两倍甚至更多的努力。
 “我们辖区有27个在建工地,尤其是有几个已经拆迁改造的村庄,事情比较多。”办事处一名贾姓工作人员介绍。为了不漏掉犄角旮旯,他们办公室8个人分成3个组,划定各组管理范围,昼夜轮班,24小时监管。
 张振杞还担任着南流村的网格长,巡查南流村在建工地和村民居住区的环境安全工作,并每日巡查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各方面问题,处理各种隐患。
 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忽然发现自己不再是文绉绉的文化人了。现在,上树扯线、下河捡垃圾那都是日常的事儿。
 “我们这工作,要当得起搬运工,堵得了污水口,还得能说会道。”张振杞说。    
 【故事1】
 遭遇“放狗咬人”  
 刚到新岗位不久,张振杞和同事去一家在建工地宣传防治环境污染知识,哪知敲了半天的门儿,对方就是不开门。
 两个人在外面只得对着“大门”和门卫说话,二人说明来意后,等了40多分钟,门卫才打开小门让两人进去。
 “前脚刚踏进去,还没有来得及高兴一下,两条大狗从不远处直往身上扑来。”两个人才知道这汪汪叫半天的狗没有拴链子,同事的胸前被一条大狗抓了一个血印子。
 二人看到这种情况,向两条狗怒吼了一声,也不敢动,就站在门口处“对峙”。
 两条狗没有得到门卫的指令,一直围着二人叫唤。这样僵持了十几分钟,旁边的工人都围过来看热闹。
 “估计就是想给个下马威吧,看我们没有走的意思,最后门卫把狗叫走了。”
 经过多次做工作,这个工地对大气污染防治越来越上心,这个工地的门卫告诉河南商报记者,“现在我们也成立了环保督察队,我也是工地检查队的一员,每天都要去检查,看到问题让及时改正。   
   【故事2】
 “变身”河道环卫工  
 引黄干渠在石佛办事处辖区是从垂柳路开始,一路向南到达西流湖,也是柿园水厂的水源之一。
 张振杞等人进行环境问题普查时,注意到这段引黄干渠虽有一米多高的绿色网状围挡围住,可对面的菜市场和小吃街里的一些生活垃圾还是偶尔被人丢弃到河渠里。
 “有的商户图省事儿,把垃圾倒到河岸上,还有人随手把垃圾丢到水里,围挡太高,人没法进去打捞,日积月累,河里的垃圾就多了。”商户王先生说。
 可近日,河南商报记者在此探访时发现,这段引黄干渠已经绿水盈盈,水草在水里生长。“办事处的人亲自下去打捞,谁还好意思再往那儿倒(垃圾)?”王先生说。
 据张振杞介绍,当时因为围挡高,办事处还特意借来了带钩子的长棍子,还有拉人下河的绳子。几个人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下河当起“环卫工”,整整清理了两天,捞出来10多车(垃圾压缩车)生活垃圾。随后,社区还帮助这一区域增设了垃圾桶等,解决市民需求。    
 【故事3】
 当得了“侦察员”  
 当张振杞去普查一家包装公司时,远远就闻到一股塑胶的味道,到车间里一看,正在干活的工人连防毒面罩都没戴。“我当时就感受到了我们工作的重要性,工人们需要健康的工作环境,周围的居民也不能忍受这种味道。”张振杞说。
 当和公司经营方联系时,他发现这个工厂没有营业执照和环境评估报告。“两证都没有,肯定要取缔,”张振杞说,“让对方搬走,咱们辖区不污染了,它到其他地方再污染,这是治标不治本的事儿。”
 第二天张振杞又去了,看到工人们正在“拆卸机械”。张振杞和公司经营方沟通,提供一些改进的方法,帮对方出主意,比如等公司搬走后空置的厂区如何再利用起来等。“哪想到他们根本就不是拆机械,是假装的。我第三天晚上再去工厂里看,工人们都围着机器干活呢。”张振杞说。
 这两个月和小散乱差污染企业打交道的经验,让张振杞和同事们练就了“火眼金睛”,日夜轮班监管,每一个人都成了“侦察员”。后来,这家公司搬迁时,张振杞和同事们还一起帮助搬机械、纸箱等材料。
 “检查归检查,冷言冷语都不怕,也习惯了。希望他们办新厂时,自觉成为一个无污染的企业,对得住周边的居民。”张振杞感叹道。    
 【心声】
 多跑腿 多深入
 才能消除进门难  
 在办事处、社区、职能部门、市民、媒体等多方压力下,再加上一些企业的“不待见”,张振杞说确实受到了很多“夹板气”。
 可是看到已经拆迁的陈庄工地上,去年种植两遍的草籽现在已经长出10多厘米高,成为“花园草场”,区里、办事处也多次表扬,陈庄、南流村的许多居民都亲切地称呼他“老张”,张振杞觉得环保这活儿越干越有劲儿。
 大风夜他逐个巡查工地,凌晨才回家。白天忙活完抽空就去南流村、陈庄等村里转转,和村民们讨论一下环境卫生知识。
 “干我们基层环保的,没一个白人,都是黑瘦黑瘦的。”张振杞认为,只有多跑腿,多了解村民、工人的看法,工作上才能想出新办法,才能消除进门难的“尴尬”。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