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上午,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工作检查督导组第三组一行8人来到我区进行督导检查。
按照《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整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郑政文〔2014〕84号)和《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整改工作督导检查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区文化行政部门与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围绕全年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工作目标,大力加强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体系建设,创造适宜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发展的良好环境,发扬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地完成相关工作指标。
督导检查组在市新型城镇化办公室副主任赵海发和市文物局党委委员杨廷魁带领下,现场考察了枫杨办事处石佛村和石佛办事处百炉屯村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情况,对我区在尊重历史沿革、保护性开发建设绿谷公园,探索出的石佛遗址保护模式给予积极肯定。指出这种保护模式在全国都属领先位置,提出像百炉屯这样有深厚历史文化背景的村庄应该在充分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基础上,抢救性整理发掘相关历史传说与风俗传统,妥善开发利用。
督导组听取了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姚五洲代表管委会做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历史文化遗存保护自查整改工作汇报并召开了座谈,根据汇报询问了高新区文物保护现状的一系列问题,区相关职能部门一一回答。然后督导组对照《督导检查细则》逐项检查了我区提供的考核证明材料机相关文件与卷宗。
今年以来,我区对纳入“三普”名录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全面核查、登记,检查了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及文物保护规划、方案编制等开展情况。高新区纳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家,分别是小双桥遗址(含周勃墓)、后庄王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家,分别是西连河遗址、东赵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家,分别是东史马民居、杜寨遗址、水牛张张氏祠堂、石佛遗址。未评级不可移动文物152处,其中古遗址75处,古墓葬43处,古建筑20处,石窟寺及石刻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12处。
历史文化遗存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区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历史文化遗存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正由于岁月侵蚀遭到毁弃或消失,加强我区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刻不容缓。如位于我区的小双桥遗址,最重要的出土物是在陶器表面发现了朱书陶纹约8字。这些文字均书写在陶缸表面的绳纹之间,书写工具应为毛笔,颜料为朱砂,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朱书文字一脉相承,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商代最早的书写文字。通过建章立制与加强保护性措施,力求通过全区各方面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制度,使我区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存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扬。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坚持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防止对历史文化遗存的误解、歪曲和滥用,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措施,使历史文化遗存在全社会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
小双桥遗址,作为我区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一个范例,根据《郑州市“传承创新华夏历史文明,打造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三年行动计划》中有关“以小双桥遗址为依托建设殷商文明城市遗址公园”的要求,我区和郑州市文物局密切配合,委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小双桥遗址保护规划进行编制,规划范围东至垂柳路、北至索须河北岸、西至长椿路、南至连霍高速,占地685公顷。2012年6月,完成保护规划初稿,规划面积702.9公顷,其中文物保护范围589.6公顷,建控范围113.3公顷。因此规划影响连霍高速以北6个村庄的改造建设及下一步经济发展,经党政联席办公会研究,决定派管委会领导到市文物局及北京进行一系列沟通协商工作;2013年1月,由主管领导带区文物、规划部门到市文物局及北京有关部门进行协调,2月第二次定稿规划范围为686公顷,其中保护范围减少为475.7公顷,建控地带增加为210.3公顷;2013年5月由主管领导再次带队到北京协商,6月第三次定稿规划范围为685公顷,其中保护范围减少为295.8公顷,建控范围增加为389.2公顷;2013年7月由管委会主管规划和主管文物的两位领导带队再赴北京协商,第四次定稿:规划范围685公顷,拆除小双桥村,保护范围减少到269.8公顷,建控范围增加为415.2公顷;2013年8月,管委领导又多次与市文物局领导面对面沟通协商,并邀请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人到区内现场指导,最终同意保留小双桥村。目前,规划文本已初步完成,3月9日前征求了区文物及规划部门意见,5月已通过省级专家评审,报送国家文物局通过。
督导组通过现场考察、听取汇报、查看资料、召开座谈等形式对高新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整改工作有了全面了解。督导组对我区的相关工作十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建议:
(一)将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纳入文化改革发展的相关考核指标
加强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是保护传承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突出地域特色、避免城镇化建设中严重同质化的重要载体。建议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应与城镇化建设规划同步进行,与文化改革发展同步考核,有效减少城镇化进程中当地传统文化遗产被人为丢弃和破坏。
(二)将历史文化遗存建设纳入文化改革发展的基础建设
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文化遗存建设具有综合效应,在提高新市民的认同感、价值观的重建、服务城镇建设管理、优化公民活动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将历史文化遗存建设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历史文化遗存建设综合规划和实施计划。将发展目标细化和量化到基层,切实有效地推进历史文化遗存建设。
(三)加快完善相关政策,建立长效机制
应理顺管理体制,以历史文化遗存建设的内在规律为依据,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政策规章制度,做到目标明确、分工合理、协调一致,引导历史文化遗存建设健康运作。
(四)建立各部门联动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建立健全由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历史文化遗存建设整体联动模式,巩固优势,挖掘人才,发展队伍,建立历史文化遗存建设网络模式,实施新的文化产业业态发展模式,按照勤俭节约、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来考虑历史文化遗存建设的配备和投入。
(五)建立科学评估机制
绩效评估是历史文化遗存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绩效评估要坚持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重视实际的社会效益,科学地确定评估考核指标,规范评估考核行为,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相关部门与单位参与历史文化遗存建设发展的积极性。
2014年是我区“科技城建设攻坚年”,我们将按照省、市建设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和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部署和要求,以建设千亿科技城为使命,以实现全域城市化和建成六星级产业集聚区为目标,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创立北斗云谷为抓手,通过努力使郑州高新区跻身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做出历史文化遗存建设工作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