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政务服务网
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区内动态 正文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陈善荣一行到高新区调研环境监测工作
来源:本站  时间:2020-10-16 08:34  
10月15日上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陈善荣一行到郑州高新区调研环境监测工作。

10月15日上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陈善荣一行到郑州高新区调研环境监测工作。

中国计量院副院长刘强,河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张军、副主任史淑娟,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保来,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王春晓等参加调研。

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红军,郑州计量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王池,郑州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陈勇,高新区生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孙君甫,高新区环保总工程师宋恩民等陪同调研。

▲调研国家烟气流量实验室


▲调研郑州计量先进技术研究院


▲调研路灯杆颗粒物移动站点


▲调研钱隆城区域高精度计量观测点


▲调研高新区供水公司国控站点

调研组一行先后来到国家烟气流量实验室、郑州计量先进技术研究院、科学大道雪松路交叉口东南角路灯杆颗粒物移动站点、钱隆城区域高精度计量观测点、高新区供水公司国控站点等地走访调研,并在高新区管委会第一会议室召开座谈会。

近年来,郑州高新区围绕环境监测与空气质量改善,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时段,持续推进科学性规范化管理、技术性工程化措施、全域性网格化协同等环保工作方法,健全监测体系,精准施策,科学治污。

特别是在技术性工程化措施方面,高新区携手郑州计量先进技术研究院,推动大气污染防治时空精准监测系统项目在高新区率先实施,目前大气时空精准监测管控平台已上线内测,接入9个国控站点、38个城乡结合部站点、100个微型站点数据,搭建小区域反演、网格化监管、交通排放监测、污染源排放子系统,融入施工工地视频监测分析、餐饮油烟在线监测等子系统,为辖区精准监测、科学管控提供强有力支撑。今年,高新区创新性地提出建设“一台五峰”智慧城市实验场,智慧环保作为首批运用场景被率先提上日程。其中,全域可视化项目1520路制高点、标准卡口高清视频监控已基本完成实现污染源状态感知、视频AI分析检测、评估、预警等功能。此外,高新区还先后推动V0Cs来源解析、重点区域油烟净化治理、5G无人机巡查、工业企业深度治理、土壤及河流断面智慧监测等技防项目,进一步完善辖区环境监测网络,推动科学治污措施逐步落地实施,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


座谈会上,郑州计量先进技术研究院对机构建设、环境监测技术研发应用和郑州市项目开展等情况进行了详细汇报;市有关部门对全市监测能力建设及网格化建设情况、大气污染防治情况等内容进行了简要汇报。


陈善荣对郑州市、郑州高新区近几年在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充分肯定。他说,郑州计量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成立是改革创新的产物,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又一举措,打造了政府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合作模式的“郑州样本”。要进一步学习这种合作模式,将这一接地气又高效的合作模式在全国进行推广,促进环境建设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要加强与国家计量院的交流与合作,在固定排放源排放量的准确测量、移动排放源排放量的实时测量、网格化综合监管等方面进一步挖掘合作点,形成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市委市政府要审时度势,高度重视秋冬季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认真研究对策;要加强基础研究,不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年度目标任务良好奠定基础,打赢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


王保来表示,2020年是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收官之年,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此次会议精神,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以背水一战的决心、攻坚克难的恒心、务必求胜的信心,坚决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为收官之年交上一份优秀的答卷。

相关链接:

郑州计量先进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19年1月,是郑州市政府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国家计量院)战略合作的载体。研究院依托国家计量院在技术研发、人才、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领先优势,引进国际先进计量技术,为开展环境监测数据整体质量提升及节能减排应用技术,实现企业排放量的准确获得和长期有效监测,提出降低排放的技术和管理方案;为企业开展计量检测服务;承担国家计量院烟气流量计量实验室的科研任务;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孵化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企业,面向全国开展咨询培训技术服务。

郑州计量先进技术研究院以开展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测量为第一期目标,充分发挥国家计量院研发优势、人才优势、技术及成果优势,以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测量数据质量提升为技术核心,给出降低排放的技术和管理方案,打造郑州模式并向全国推广。落地国家计量实验室并开展郑州市环保等急需的检测校准项目;落地国家科研项目;开展成果转化;为郑州市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服务;引进、聚集、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领军人才、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培育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团队。

成立1年来,郑州计量院已经取得发明专利4项,自主知识产权科研成果1个,参编国家标准4项,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0人,先后取得了省、市新型研发机构资质。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