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政务服务网
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区内动态 正文
“十三五”成就|以自创区建设为统揽,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高新样板
来源:本站  时间:2021-02-19 14:17  
坚定信心、凝心聚力、务实重干、勠力攻坚,奋力向千亿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迈进。

2月18日上午,郑州(国家)高新区召开2020年度政策兑现暨2021年国家自创区建设动员大会,总结郑州高新区2020年及“十三五”经济工作,通报高新区“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对2021年度的经济工作进行安排,动员辖区上下进一步坚定信心、凝心聚力、务实重干、勠力攻坚,奋力向千亿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迈进,为“十四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十三五”郑州高新区发展成绩喜人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五年,也是高新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五年。五年来,高新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郑州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始终坚守“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初心使命,坚定“发展智慧产业、建设智慧社会”主攻方向,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高标准完成,为“十四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坚持稳中求进,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综合实力大幅增强。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15亿元、增长135%;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至137.8亿元,增长60.2%;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至67.4亿,增长133%;

全口径税收突破百亿、增至100.7亿,增长44.9%;

全口径财政收入增至139亿,增长75.1%。

特别是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刚公布的以2019年169个国家高新区统计数据和2019年高新区发展情况为基础的2020年度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郑州高新区位列第17名,连续两年实现“三级跳”,排名前进6名。

在首次发布的《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排名》中,位列全国387家国家高新区和经开区第45位,为实现“千亿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开放创新,增强创新第一动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累计争取中央、省、市56亿元、区级投入12.7亿元扶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8.5%。

集聚了全市76.2%的高新技术企业、65%的科技型企业、69.7%的高端创新人才、84.6%的新型研发机构。

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创新孵化培育模式,载体数量和孵化能力在全省高新区中名列前茅,在孵企业3730家,位居全国第五。

全社会研发投入增至42.5亿元,增长21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至110.3亿元,增长82.5%;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过万,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保持全市领先,万人有效发明专利全省领先。累计拥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3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0家,河南省知识产权强企18家。

坚持先行先试,改革破冰发展突围,发展活力充分激发。

顺利实施管理体制与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构建了科学高效的管理服务、干部管理、绩效考核和分配激励“四个体系”,实现了组织架构、人力配置、团队文化、干部活力的“四个优化”。

设立全市乃至全省第一个进驻社区不动产便民服务点,实现“交房即发证”;实现公民个人高频事项“一件事”一次办成不少于300项;个体工商户执照自助申报、实现证照打印立等可取。全市率先实施企业开办“一件事”零成本一日办结。60余项自助便民常用服务4类证照自助申报打印,政务服务向“全天候”转变。


省内首个新型产业用地(M0)落地,有效破解新型产业发展用地瓶颈。“金梧桐1+6+N”政策体系完成构建,先后推出“智能传感器十条”“网安十条”等15项创新型政策。瞪羚独角兽梯度培育双“十条”,获省科技厅的高度认可和采纳推广。


设立科技金融广场,集聚121家创投机构、管理资金超过380亿元,参股设立国有产业引导子基金7支,参股设立国有产业引导子基金7支;构建“中原中小企业成长指数”,帮助企业获得股债权融资约40亿元;出台科技中小微企业融资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设立全省首家政策性科技融资担保公司;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在全省7个国家级产业园区、中部六省国家级高新区中均排名首位。

坚持四链协同,着力稳链补链强链,产业集聚成效初显。

集聚传感器行业相关企业3011家,拥有以汉威科技为代表的国内龙头企业和一批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集聚了360、奇安信、启明星辰等网络安全重点企业1232家。


三大通信运营商布局数据中心,阿里、腾讯等一批知名企业云计算和大数据项目入驻,天健湖智联网产业园加快建设。集聚天迈科技、威科姆等北斗应用技术产业头部企业及中小微企业760余家,获批“全国北斗应用技术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超硬材料行业集聚关联企业1838家,国内磨料磨具行业唯一产学研一体化综合性研究机构郑州三磨所落户。


主动谋划并承办世界传感器大会、北斗应用大会、“郑创汇”国际创新大赛、“强网杯”全国网络安全挑战赛系列活动,签约落地紫光、创新科等118个产业项目,一批战略支撑型项目投工达产。

以主导产业为带动,区内企业数量增至45029家,增长276%,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123家,增长365%;科技型中小企业增至2103家,增长578%;累计形成16家上市公司、75家新三板企业、542家四板企业、1家准独角兽企业、6家种子独角兽企业、28家瞪羚企业、74家潜在瞪羚企业和2816家中原中小企业成长指数入指认证企业。

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完善公共服务,民生福祉全面增进。

建成区面积由42.86平方公里增长至65平方公里,累计550万平方米安置房交付使用、3.8万群众回迁。

建成中小学27所,新增学位2.4万个。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91.8%。

实施市政道路项目144项,建设里程100.5公里,打通3条连接市区道路。


新增园林绿化面积1401.05万平方米。新建5000平方米以上综合性公园13个,新建500平方米以上小游园87个,新建公厕206座。万达广场、华强广场、万科广场、公园茂商圈相继落地。

“河湖长制”有序实施,水生态环境逐步提高。大气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圆满完成。土壤安全利用率达到双100%,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排放实现零增长。

2020年高新区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战双胜”

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高新区坚持一手打伞、一手发展,锚定2025年进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的奋斗目标,坚定国家高新区功能定位、国家自创区使命任务、“聚焦智慧产业、建设智慧社会”的主攻方向、“四链一城”实施路径,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实现了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双战双胜”。

初步统计,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7%,在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资金51亿元的情况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6.4%的增速,增速居全市第三位,总量前移至第五位。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区内部分大型企业受到疫情冲击增速严重下滑的情况下,以智慧产业为主的中小企业经受住了种种考验,发展迅猛,150家“四上”企业增速超过30%,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拉动全区工业增长7.3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81.6%,较去年提高3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力军。

编辑:仝亚丽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