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郑州高新区成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
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载春华秋实;
三十年,让一片“玉米地”长出了高科技;
三十年来,高新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实重干,克难攻坚,勇于创新,扎根奉献,将一个最初只有3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发展成为一个环境优美、服务完善、产业聚集、科技领先的现代化科技新城;
三十年间,各行各业的高新人汇聚成为近70万人口的“大家庭”,回首来路,无限感慨,唏嘘不已;展望未来,充满希冀,信心满怀!
3月6日,在郑州国家高新区召开的建设30周年座谈会上,村(社区)、高等院校、离退休老干部、驻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骨干企业、驻区科学家、驻区国家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来自高新“大家庭”各行各业的代表们,立足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生动畅谈了高新区建设三十周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深情讲述了各自生活、工作、创业的心得与体会,并对高新区今后的发展建言献策。
△曾经在高新区工作过的老领导房健在郑州国家高新区建设三十周年之际写下寄语:不忘初心,艰苦奋斗三十年,出彩在中原;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再创辉煌三十年!
村民代表篇:
新市民新生活: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大幅提升
——石佛办事处五龙口村原党委书记 姜春喜
姜春喜对五龙口村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他说,近年来,五龙口村改换新颜,体育、医疗、卫生措施配套齐全,交通便利,村子发展极快,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同时他表示,此次村“两委”换届,“两委”成员全部都是中共党员,这为村子以后的振兴和发展打下了基础,也将为高新区的发展增添力量。
见证“城长” “反哺”家乡
——大里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金一:
(右一)
“三十而立,而立之年的郑州国家高新区处处充满活力与拼劲。”作为土生土长的高新人,大里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金一谈起高新区的变化感慨万千,“我是亲眼看到高新区从 ‘一片玉米地’一步一步向 ‘宜创宜业宜居’的智美新城转变,也亲眼见证了大里村的村民们从平房住上高楼。”金一说,不仅仅是居住环境、居住面积有了明显改善,村民们的生活品质也有了跨越式提升。
与时代同向上,与高新区共成长,作为今年村“两委”换届中最年轻的村党委书记,金一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反哺”家乡:“我将不辜负群众的信任,竭尽全力为基层和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帮民困、解民忧,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作为“高新人”,我由衷地自豪和骄傲
——高新市民、幼儿教育工作者张丽娟
“作为一名高新‘原住民’,我切身感受到高新区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从越来越多的媒体报道中获悉高新区这30年的发展。从一个最初只有3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发展成为一个环境优美、服务完善、产业聚集、科技领先的现代化科技新城,高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我打心眼里高兴。身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在课程设计的时候,我会把孩子们的课堂搬到高新区的科技企业、生态公园、街头巷尾……我有一个朴素的愿望:让我们的孩子在见证高新发展的同时,自豪感根植于心,使之成为未来建设高新区的生力军。”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张丽娟由水牛张的村民,成为了新市民。她认为,高新区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够成为高新区“大家庭”的一员由衷地感到自豪和骄傲,并且会继续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希望高新区永葆激情、勇立潮头,继续描绘壮丽蓝图,续写华美华章”。
高校院所篇:
协同发力共谋发展
——河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张元
“高新区不论是高端人才资源,还是科技企业,在全省看来都处于优势地位,河南工业大学要趁着高新区发展的东风,全力做出自己的贡献。”张元表示,目前学校已经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与多方展开合作,未来也希望在教育领域继续发力,为高新区做出自己的贡献,希望高新区能够继续支持学校的发展。
坚守初心 深耕厚植
——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陈思厚
“高新区对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尤其是在2020年疫情期间,积极的帮助企业复工复产,让我们备受感动。”陈思厚说,未来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会继续坚守初心使命,专注于超硬材料行业技术研究、开发,发展好超硬材料及超硬材料相关产业。希望高新区能够加强平台的吸引力,在引人引智方面园区和企业一起合作,把高端人才引进来,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基石。
不负使命 尽责担当
——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党工委书记 李浩国
李浩国对近几年实验室的快速发展进行了介绍,包括获得的一些国际奖项以及取得的成就。他表示,实验室非常注重增强自己的自主研发能力,在太阳能等领域都实现了国家的自主化,试验室的标准和设计也都与国际接轨,惠及以色列,瑞典,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
“未来,我们将严格按照发展要求,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的生命健康,面向经济增长,不断的开拓创新,一定不负高新区的希望和嘱托,进一步将企业做实、做大、做强。”李浩国说。
企业篇
与高新在一起的“高光时刻”
——河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丰德康董事长 郑天存
听到高新区取得的成就,看到高新区今非昔比的蝶变,今年将近80岁的科学家郑天存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座谈中与大家回忆起自己研究生涯中的“高光时刻”,他说,从2003年来到高新区,到今年已经有18年了,今后依然希望为国家的粮食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与高新共成长
——新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费战波
新天科技2000年在高新区注册成立,是高新区土生土长的企业。从年销售额40多万到现在营业额达到12亿,公司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高新区的大力培育和扶持。”
费战波表示,管委领导心系企业发展,多次深入企业调研指导,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广泛发动资源力量,为企业牵线搭桥。作为高新区“大家族”的一员,新天科技将立足于高新区,努力做好业绩,为高新区增光添彩。
高新区是咱企业“贴心人”
——富耐克超硬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麟
作为高新区首批入驻的企业,富耐克超硬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麟见证了高新区日新月异的变化,也对高新区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感受颇深。
发言中,李麟说,公司从年销售几十、几百万到现在几个亿,离不开高新区专业的指导和支持,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延伸,对比公司生产基地所在的其他省市,切身感受到高新区较强的区位优势和投资、营商环境。
“在高新区,不仅节约了用工成本,并且能够将高层次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同时,高新区管委会工作人员对招商的专业和高效,都是企业不断取得进步的原因之一。”谈及未来,李麟表示,公司最新的产业基地也已落地高新区,预计8月份投产,“我们将以产业发展和资本运营双轮驱动,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专心、专情、专业地帮助企业发展,我们感受到了
——高新区人大代表、新开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维国
成立于2000年的新开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维国不仅在高新区工作,也在高新区生活,在谈及高新区三十年的发展变化。
杨维国说,高新区在营商环境、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等各个方面,每一年都有非常显著的进步。尤其是近几年,随着高新区管理体制与人事薪酬制度的改革,高新区成立了专门服务企业的机构,专心、专情、专业地帮助企业发展,构建了亲清的政商关系。同时,辖区内丰富的教育资源,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日益优化的创业环境,都为企业快速发展赋能,高新区也逐步发展成为宜创、宜业、宜居的智美新城。
想企业所想 急企业所急
——省政协委员、河南小樱桃动漫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晓
提起在高新区发展的这些年,河南小樱桃动漫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晓用两个字形容——务实。
张国晓说,公司团队是切身体会到高新区良好的发展环境,不论是一系列减税降费、融资纾困的政策,还是专业贴心的服务,最让我感动的是管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去年我提出了一些建议,管委会领导精心部署,快速推进,专门成立工作专班协助我们,务实的举措让人印象深刻。下一步,我们文创企业、动漫企业也会以更大的干劲,继续参与高新区的迅速发展。”(编辑:仝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