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政务服务网
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区内动态 正文
干字当头、实字为要、责字于心 郑州高新区2023年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 真金白银重奖创新创业企业
来源:本站  时间:2023-01-17 11:08  
1月16日, 郑州高新区2023年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

“今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落实‘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更是高新区提质进位发展的冲刺之年。全区上下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两个确保’,开展‘三标’活动,实施‘十大战略’,发扬‘拼’的精神、保持‘干’的劲头、坚持‘实’的作风 ,努力打造全省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不断开创千亿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新局面。”1月16日,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张红军在郑州高新区召开的2023年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发表讲话。

当天的会议采取1个管委会主会场加5个办事处分会场的模式召开。高新区党工委、人大工委、管委会班子成员全体,各总师,各办事处党政正职,各内设机构、中心班子成员,各园区、派驻机构、高新投控集团主要负责人在主会场参会。会议还邀请到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表,驻区高校代表,以及区内重点企业、研发机构、双创载体的主要负责同志参加。

激励

高新区1.88亿元重奖创新创业企业

在会上,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郭程明以《准确把握新阶段新使命新要求,在新征程上奋力推进郑州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为题,总结回顾2022年工作,对2023年工作进行安排部署;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张红军以《保持战略定力,强化拼抢意识 ,强力推动千亿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再上新台阶》为题发表了总结讲话。会议由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王德敏主持。

会议宣读了高新区2022年度科技创新20强企业、经济贡献十强企业、十大优秀金融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强企业、数字化转型十强企业、十大优秀企业家的表彰决定。

其中,紫光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等企业获得“企业研发奖”,郑州众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秋乐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获得“上市之星奖”,郑州中远氨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获得“经济贡献奖”,河南省新星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宇光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获得“创新团队奖”,郑州亿达创新孵化有限公司等企业获得“双创载体奖”,河南广电计量检测有限公司、郑州森鹏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获得“创新平台奖”。以上企业共同分享了总计1.88亿元的奖补资金。据介绍,2022年高新区全年对企业兑现总奖补金额达到5.13亿元。

展望

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新”意盎然

“2023年郑州高新区力争生产总值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新增市场主体1.6万家以上……”郭程明在会议上布置了2023年高新区的“增长”目标。

张红军强调,今年高新区的工作要突出“一个主题”,推进“六个提升”,抓实“九大行动”。

突出“一个主题”

就是要在“跑出加速度,确保高质量”上走前头、做表率,聚焦“稳增长、稳预期、稳民生”,对重点工作坚持项目化管理、任务化分解、方案化落实、清单化推进,确保谋一件、干一件、成一件,保持主要指标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在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推进“六个提升”

持续提升创新策源能力。着力引进建设一批全国知名高校、中科院系统科研院所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参与的高端研发机构,谋划实施一批大科学装置,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创新取得重要突破,涌现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在更多战略领域构建先发优势,全力打造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高地。

持续提升产业集群能级。围绕以传感器为重点的物联网、网络安全为重点的电子信息、精密测绘为重点的北斗应用、超硬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数算产业、氢能与储能、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四大战略新兴产业,量子信息、类脑智能、未来网络、前沿新材料四大未来产业,集聚培育一批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和世界一流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持续壮大,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更加顺畅,成果转化效能显著提升,形成若干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未来产业,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高地。

持续提升人才引育生态。加强跨区域园区合作,依托“双自联动”和海外平台,全球创新资源集聚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创新环境的国际化程度大幅提升,开放合作水平明显提高,全力打造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开放高地。

持续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加强跨区域园区合作,依托“双自联动”和海外平台,全球创新资源集聚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创新环境的国际化程度大幅提升,开放合作水平明显提高,率先成为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开放高地。

持续提升改革动力活力。持续深化国家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深入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探索突破性、首创性、引领性改革,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行先试政策,专业化、市场化服务能力持续增强,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制度环境不断完善,全力打造制度与政策创新的改革先行示范区。

持续提升资本服务实体效能。持续强化科技金融创新,加快创投风投机构和人才汇聚,鼓励金融机构深化创新孵化、科创金融、成果转化、技术转让、科技服务等领域合作。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培育等方式,搭建覆盖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并购投资等在内的全链条科创金融服务体系,建立覆盖种子期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并购重组投资的科创基金体系,全力打造强力支撑各类科技创新的资本洼地。

抓实“九大行动”

科教资源集聚区建设行动。发挥高新区在全省全市比较优势,争取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强省、人才强省战略提供重要载体和重要抓手。前瞻布局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高水平实验室体系,支持区内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整合重振,牵头打造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进一步引导国家超算中心郑州中心构建超算创新应用生态体系,为各类科研活动和科技项目提供算力支撑;加快谋划超短超强激光平台(中原之光)、量子信息技术基础支撑平台等建设。

应用场景建设行动。充分发挥智慧城市试验场作用,将真实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有序开放,作为企业创新实践和验证产品的“实验田”,邀请科研院所参与场景设计,鼓励区内企业参与创新实践。以“实验场景”模式面向社会“张榜”发布,以开放式创新的形式,最大程度地调动社会各界的潜能,高效吸纳优秀的产品应用和解决方案。发布场景机会清单。围绕重大项目载体、产业数字化转型、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务等,定期征集场景需求清单并向社会发布,吸引企业“揭榜挂帅”落地,参与园区场景创新。

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探索“学科+产业”创新模式和“孵化+投资”服务体系,促进未来产业孵化和产业化。建设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大力发展战新产业,坚持科创“蝶变”、产业“裂变”、要素“聚变”,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在数算产业、氢能与储能、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关键细分领域抢占发展先机,尽快形成集聚效应。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探索未来产业生态建设,集聚发展未来技术的科技型企业,建立未来产业专项基金,抢滩占先发展量子信息、类脑智能、未来网络、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

高水平科技创业促进行动。实施高水平科技创业促进行动,培育一批具有标杆效应和高成长潜力的创新型企业。引导中小创新型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大力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和世界一流企业,支持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通过兼并重组、设立海外分支等方式打造掌握国际话语权的科技领军企业。依托中原英才计划、郑州人才计划,针对高新区人才特点和人才需求,量身定制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协同驻区高校院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型研发机构和其他创新平台,面向全球招才引智,加大国际一流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力度。

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行动。强化金融对科技产业的支撑作用,推动国家高新区实施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行动,实现金融、科技和产业良性循环。引导企业市场主体入驻“郑州中小微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郑好融)”及“中原中小企业成长指数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利用好普惠性金融服务工具。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入驻科技金融广场,深化与嘉兴南湖基金小镇合作,力争引入160家创投机构,资本规模达到2000亿。

深化改革创新行动。建立健全改革创新容错机制,坚持“无违无禁即可”原则,争取省市赋予高新区改革创新的“试错权”,将高新区打造成为郑州市创新改革试点区,并推进先进改革创新经验在全省全市有序复制推广。加快推动高新区投资项目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实行企业投资项目告知承诺制、容缺审批制、“先建后验”、区域性统一评价、“标准地”供地方式等改革,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和审批备案事项。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相关改革试点政策,加强创新政策先行先试。持续探索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创新,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规律、精简高效的高新区管理体制。

数字园区建设行动。全面深化国家高新区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经济优势突出的园区实施数字园区建设行动,提升发展质量和服务能力。加强政策集成和要素保障,汇聚数字创新资源,推动数字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建设数字应用场景,培育数字经济创新型企业,招引重点项目,打造数字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产业大脑、城市大脑,将城市要素数据、资源要素数据、产业链数据、创新链数据、等汇聚起来,实现数据联通共享,对产业发展、城市治理进行即时分析、引导、调度、管理,提高经济社会的运行效率和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

绿色园区发展行动。加快落实高新区绿色发展行动,探索和形成科技创新引领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围绕低碳产业集群发展、能源转型等导向,联合龙头企业,通过新建、整合、改造等方式集中规划专门区域建设低碳产业专业园,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园区绿色发展。

强化国内国际合作行动。持续探索一区多园、合作共建、委托代管等模式,建立完善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实施跨区域园区合作行动。支持优势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技术并购,建设海外研发中心、孵化器、科技园、产业合作基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人才交流、技术交流和跨境合作。支持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国际化和产品国际认证,支持主导产业集群“抱团出海”协同拓展国际市场。加快推动“双自联动”,建设自贸区联动发展区,打造成为更高开放层次、更优营商环境、更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发展新高地。

张红军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再宏伟的蓝图、再宏大的目标,没有钉钉子那股劲来抓落实,一切都是空谈、都是口号,抓落实、重实效就是我们今年工作的主旋律,全区上下必须干字当头、实字为要、责字于心,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