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科学城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圆满完成2025年“乡村光荣榜”评选活动。此次活动通过挖掘乡村典型人物,树立榜样力量,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助力科学城与乡村融合发展。
本次评选活动聚焦乡村基层,通过群众推荐、民主评议、公开公示等环节,评选出“好婆婆”12人、“好媳妇”24人、“好女婿”2人、“好儿女”2人、“好丈夫”1人、“移风易俗好榜样”1人、“好邻居”1人、“好妯娌”1人、“最美志愿者”1人、“最美家庭”1户。这些榜样人物来自乡村各个领域,他们或孝老爱亲、或团结邻里、或倡导新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乡村文明的内涵,成为乡村治理的“活教材”。
在评选过程中,各村结合实际情况,创新评选机制,确保评选结果公平公正。例如,有的村通过“线上+线下”立体宣传矩阵,广泛发布评选通知,明确划定评选标准;有的村对被推荐人进行考察,听取群众代表意见,严格按照“民主推荐—村委审议—评选小组评选”三步骤进行评选;对评选过程全程公开,及时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此次评选活动不仅挖掘出一批优秀典型,更在乡村营造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各村通过设立“乡村光荣榜”,张贴先进典型的照片、事迹简介,打造“家门口的德育课堂”;同时,结合“党员活动日”“我们的节日”等活动举行表彰仪式,为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让榜样的荣光在乡村闪耀。
此外,评选活动还注重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百姓生活。各村通过宣传栏、微信群、新媒体平台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乡村光荣榜”上榜者的先进事迹,让更多居民了解他们的故事,激发大家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热情。同时,还计划将“乡村光荣榜”评选活动常态化,持续挖掘和培育身边的好人好事,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好媳妇”樊瑞云
(科学城建设综合服务中心董庄村)
樊瑞云自嫁入董庄村以来,始终以“好媳妇”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行动诠释了孝老爱亲、持家有道的传统美德。
丈夫病逝后,她毅然扛起家庭重担。每日清晨熟练地准备早餐,确保婆婆和孩子们能够吃得营养又健康;工作之余承包所有家务,婆婆年迈,身体大不如前,她悉心照顾年迈的婆婆,时刻关注着婆婆的身体状况,定时为婆婆准备药物;对于两个女儿,更是倾注了所有的母爱,不仅关心她们的学习,更关注她们的心理变化,确保她们在失去父亲后,依然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她不仅是家庭的“顶梁柱”,更是情感的“调解师”。丈夫的离世,给婆婆和女儿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她用更加细腻的方式与婆婆和女儿们进行情感沟通,倾听她们的心声,用温暖的话语和鼓励的眼神,帮助她们走出阴霾,重建生活的信心。
十年来,她的双手布满老茧,却为三代人筑起温暖的港湾。她用质朴的坚守证明:好媳妇的标准不在言语,而在日复一日的担当与付出中熠熠生辉。
“好婆婆”董雪玲
(科学城建设综合服务中心董庄村)
在广武镇董庄双槐树村,董雪玲是人人称赞的“好婆婆”。1961年出生的她虽没文化,却以勤劳、善良的传统美德经营家庭,成为邻里和谐的榜样。
董雪玲的“好”体现在对儿媳的视如己出。她常说婆媳关系应如母女,日常中给予儿媳无微不至的关怀,不少人问她:“你为什么这样照顾儿媳妇?”,董雪玲回答说:“她是我儿媳妇,就是我的女儿,我的孩子.我们长辈谁不想孩子们好啊,她们过得好了,我们做长辈的心里才觉得踏实些,好受些”,这就是质朴、善良的董雪玲。
面对代际差异,她坚持“多宽容、少要求”,坦然接受年轻人的时尚选择。几十年间,婆媳从未红脸,即便有矛盾,她也从儿子身上找原因,公正调解。
她的善意更延伸至整个家族。早年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她奔波相助,哪家需要便全力帮扶。谈及原因,她总说:“儿媳妇也是我的孩子,长辈只盼她们过得好。”这份质朴的爱,让家人踏实,也让邻里动容。
董雪玲用行动证明:好婆婆并非难事,关键在将心比心。她以宽容消弭矛盾,用付出凝聚亲情,让家庭成为温暖的港湾。她的故事在乡村传为佳话,也为现代社会诠释了家庭和谐的朴素真理——爱与理解,才是相处之道。
“最美家庭”李俊香
(科学城建设综合服务中心插闫村)
在广武镇插闫村,李俊香一家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付出,把平凡的日子过成了“最美家庭”的生动注脚。
夫妻二人是家里最稳的“顶梁柱”。他们相濡以沫,把“理解”与“支持”刻进了生活的细节里——丈夫在单位是出了名的业务骨干,捧着“优秀员工”的荣誉证书时,总说“家里安稳,我才能专心干事”;疫情来袭时,他主动请缨值守隔离小区,帮居民扛米送菜、代买药品,防护服上的名字被汗水浸得模糊,却把“担当”二字写得格外清晰。
孝老爱亲的家风,在这个家里从不只是说说而已。给老人理发时轻手轻脚,洗脚时会先试试水温;孩子凑在老人耳边念新学的诗歌,教老人用微信视频、拍全家福时,祖孙俩的笑声能传到院墙外。周末整理老人房间时,孩子会学着爸妈的样子叠好被褥;节假日带长辈散步时,小家伙总记得搀着老人的胳膊——这份孝心,在言传身教中变成了孩子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远亲不如近邻”,李俊香一家把这话过出了实在滋味。
邻居家孩子和自家娃同班,父母常出差,接送全靠老人。风雨天老人上下楼格外费劲。每每这时,她会主动接过担子:“叔,今天我捎孩子吧。”寒来暑往,邻里之间提起他们,总会说“这家人,心热得很”。每周末从农村老家回来,他们总拎些自种的蔬果,分给邻里:“尝尝鲜。”受此影响,楼道里你送蔬菜我帮修水管,整栋楼都透着家人般的热乎。
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李俊香一家却用夫妻和睦的默契、孝老爱亲的温情、邻里互助的真诚,把“家”的意义熬成了最动人的模样。他们一家用平凡的生活诠释着最美家庭的含义,他们的故事就像一股温暖的力量,感染并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