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政务服务网
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区内动态 正文
大暑养生 | 中医视角下的夏日安康之道
来源:高新区公共事业部  时间:2025-07-22 15:40  
“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大暑时节,高温与高湿交织,天地间如同一个巨大的“桑拿房”。此时,人体新陈代谢旺盛,阳气浮于外而虚于内,稍不注意就可能被暑湿之邪侵扰。遵循中医“天人相应”的理念,做好养生调理,才能平安度夏。

“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大暑时节,高温与高湿交织,天地间如同一个巨大的“桑拿房”。此时,人体新陈代谢旺盛,阳气浮于外而虚于内,稍不注意就可能被暑湿之邪侵扰。遵循中医“天人相应”的理念,做好养生调理,才能平安度夏。

节气与人体:大暑的“健康密码”

从中医阴阳理论来看,大暑是阳气最盛的时期,自然界的阳气达到顶峰,同时地面水分蒸发旺盛,湿气弥漫,形成“暑湿”。这种气候会直接影响人体:暑邪易伤津耗气,让人出现口干舌燥、气短乏力;湿邪黏滞重浊,会导致身体沉重、大便黏腻、舌苔厚腻。

此外,暑湿易困脾,脾胃运化功能减弱,就会出现“苦夏”症状——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而“心主夏”,高温还会扰动心神,使人烦躁不安、失眠多梦。

饮食调理:清热祛湿,顾护脾胃

清热不寒凉,祛湿不耗气

荷叶粥:荷叶清香,能清暑利湿、升发清阳。取新鲜荷叶1张,煎汤取汁,加入大米煮粥,可加少许冰糖调味。适合暑热烦渴、头晕头重的人群。

茯苓山药粥:茯苓健脾渗湿,山药补脾养胃。两者与大米同煮,能增强脾胃功能,缓解暑湿引起的消化不良。

冬瓜海带汤:冬瓜清热利水,海带软坚散结、祛湿化痰,搭配少许瘦肉煮汤,清热而不寒凉,祛湿又能补充营养。

食疗禁忌要牢记

避免过量食用生冷食物,如冰饮、冰水果等,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停。同时,辛辣刺激食物会加重体内燥热,也要适当控制。

起居调摄:顺应自然,劳逸结合

作息有规律,避暑有妙招

大暑白天长夜晚短,应“晚睡早起”,但晚上入睡时间不宜超过23点,早上6-7点起床为宜。中午气温最高时,可适当午休,“歇晌”能弥补夜间睡眠的不足,恢复精力。

外出时要做好防晒,戴帽子、打遮阳伞,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室内使用空调时,注意温度不要低于26℃,并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防止“空调病”。

适度运动,微汗即止

选择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运动,如散步、慢跑、八段锦等。运动强度以“微汗出”为度,过度出汗会耗伤阳气和津液。运动后不要立即吹空调或洗冷水澡,可先擦干汗水,喝少量温淡盐水补充水分。

情志调节:静心宁神,心火不扰

中医认为“心静自然凉”,大暑时节要特别注重养心。可以通过听舒缓的音乐、练习冥想、下棋等方式平复情绪。也可多到公园、湖边等空气清新的地方散步,感受自然的宁静,缓解燥热之感。

此外,中医认为“喜伤心”,大暑期间要避免过度兴奋、激动,保持情绪稳定,让心神安宁,从而使身体阴阳平衡。

中医特色疗法:简单实用的消暑方

藿香佩兰茶:取藿香、佩兰各5克,用沸水冲泡代茶饮,能芳香化湿、解暑避秽,适合暑湿天气出现头晕、胸闷、恶心的人群。

艾灸祛湿:对于体内寒湿较重的人,可艾灸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位,每个穴位艾灸10~15分钟,能温阳散寒、健脾祛湿。但艾灸后要避免立即吹风、洗澡。

刮痧解暑:若出现中暑先兆,如头晕、头痛、全身乏力,可在颈后大椎穴至第七颈椎周围刮痧,用刮痧板蘸取少量精油,从上往下轻轻刮拭,至皮肤出现微红痧点即可,能起到清热解表的作用。

大暑养生,核心在于“清”与“养”的平衡——清暑热、祛湿邪,同时养护阳气、顾护脾胃。只要顺应时节变化,调整生活方式,就能在炎炎夏日中保持身心健康,为秋冬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