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政务服务网
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政民互动 在线访谈 正文
专访欧洲科学院院士张学记:掌握了智能生物传感,就掌握了生命的密码
来源:本站  时间:2021-11-04 10:19  

“掌握了智能生物传感,就掌握了生命的密码”。11月1日,在2021世界传感器大会主旨演讲环节,主持人在介绍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深圳大学副校长张学记时用了这么一句话。正如张学记的主旨报告题目——《从智能生物传感、数字人类到永生——事实还是科幻?》,“探寻生命密码”这是张学记坚持三十余年的事业和毕生的追求。


掌握“智能生物传感”读懂生命密码

在这个奥妙无穷的领域,张学记的解密利器是智能生物传感,也就是将看不见的人体生理特征转换为看得见的物理、化学信号。

“生物传感器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它涉及到生物、医学、物理、材料、化学、信息科学。同时,它应用范围也是非常广的,比如像国家安全、健康管理、疾病治疗、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疾病应急等等。”张学记介绍到。

通俗来讲,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它能感受到被测物的信息,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等可读的形式。“人本身就是一种‘传感器’,比如看到物体是视觉传感,吃东西是味觉传感,去医院检查更要用到传感技术,”张学记解释说,“而生物传感器就是对生物物品的识别,比如人的血液、汗液中,都蕴藏了健康信息,我们的目标就是读出这些信息。”

与传统的生物传感器不同,张学记提出的“智能生物传感”,把物理信息、化学信息、生物信息、环境信息、身份信息集合起来,通过5G、wifi等信号转化,然后经过AI数据处理,这样的智能传感器,可以有自我学习、自我修复、自我校正、自我决策等功能。

比如他带领团队研发的可穿戴汗液传感器,将一种超疏水的特殊液体涂敷在柔性薄膜上,并在其中刻上微孔。使用者贴上这一特殊绷带,微孔会自动收集汗液,实现对汗液pH值、氯化物、葡萄糖或钙的浓度的检测。

科研既要“顶天”,做一流的研究、出一流的成果、培养一流的人才;又要“立地”,真正把研究能产业化、商业化,造福社会、人类……这是张学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所以,智能生物传感的未来,就是要把人类和数字结合起来,将人类的感觉、思维等数字化,未来的目标包括实现聋哑人能听能说,盲人可以看见,瘫痪人士可以站立,最终实现掌握生命的密码。”

郑州走好了传感器产业发展的第一步

在采访中,与郑州有过“几面之缘”的张学记对郑州传感器产业发展给予了肯定,他认为郑州在传感器产业发展方面走好了第一步,“特别郑州·中国智能传感谷的建设,能够进一步把传感器的产业集聚起来,在中国传感器,特别是工业传感器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下一步要做好的,就是往高端化发展,加速民用传感器领域的布局。”


聚焦这次大会,张学记认为,大会推动了国际传感器的研究与合作,通过大会交流,能够掌握新型传感器的最新发展动态。此外,通过大会,可以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的深入融合,必将推动传感器产业,特别是高端传感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拓展传感器在军事、民生、工业等方面的应用。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